登上热搜的“为i做e”是什么?什么是“i”,什么是“e”?
资料图为青年们在西安市老菜场黑凤梨集市上休闲社交。(图/新华社)
近两年,MBTI性格测试持续在中国大众社交领域爆火。热度峰值过去之后,最近,又有几条与MBTI相关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其中,最火的一条莫过于词条“为i做e”。
不关注MBTI性格测试的人或许会被热搜词迷惑:什么是“i”?什么是“e”?什么又是“为i做e”?
“为i做e”,MBTI话题的又一次引爆网络
实际上,“e”和“i”是MBTI性格测试设定的两个基本维度,前者是英文字母Extrovert的缩写,指代外倾,后者是英文字母Introvert的缩写,指代内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向和内向。
MBTI性格测试很早被提出。1942年,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在荣格人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一套新的性格测试体系,命名为“MBTI”。4月6日,MBTI热度卷土重来,相关话题“为i做e”登上微博热搜,起因是B站UP主发布了一条名为“当一群陌生i人被塞进一间KTV”的视频。
视频描述了这样一幅生活场景:一群i人(内向型人)聚集在一个喧闹的KTV房间,为了避免尴尬,部分内向人被迫“变身”气氛活跃小能手,主动打开话题,与旁人闲聊……这一行为,被网民调侃“为i做e(外向型人)”。
累计至今,该话题在微博上已经突破了2.2亿次点击量。数据显示,1.8万人发表原创文章对此进行讨论。“太准了,这说的不就是我吗?”“甚至把自己骗到了,以为自己就是e人”“今天也是为i做e的一天”,话题下方,不少网民表示“为i做e”精准地道出了自己内向式的社交窘境。
流行梗“为i做e”还衍生出一个反义词“为e做i”,指的是当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融入比他更活跃的群体,会趋向于表现出内向的一面。
MBTI人格测试进入年轻人社交圈
资料记载,20世纪末,MBTI性格测试就曾在欧美国家流行过,只不过近两年,它在东亚国家的热度也开始不断攀升了。
许多人将它应用到了社交关系之中。不仅能在网络上看到一众网民对此发表的讨论,打开真人秀节目,嘉宾登场,见面互相问候的第一句话也不再是“你的爱好是什么”,而是“你是什么MBTI人格”。
一般而言,要知道自己的MBTI人格,测试者需要完成一套标准测试题。记者发现,目前网络平台上已经有很多商家售卖MBTI性格测试题库,有28道题的,也有96道题的。另外,红起来后的“MBTI”,也早已变成了商家广告的营销点。比如说,一些商品会特意标注“适合xxxx类型的人,转运。”
喜欢用“MBTI人格”界定社交关系的“90后”杨丹告诉记者,她不认为这套理论是科学的,但是又觉得里面的性格测试很准确,“和星座分析一样,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对我来说,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吧。”
性格测试引发对自我的觉察
心理咨询师徐娉婷表示,MBTI性格测试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是加以合理运用,反而会引导人往积极情绪靠拢。
比如说,最近心理学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刊载了一篇来自于南京大学的论文。该篇论文研究发现,笼统的MBTI测试结果,有一个好处,它可以帮助年轻人增强自我认同,减少焦虑和抑郁,提升幸福感。
关于这点,徐娉婷表示赞同。在她看来,MBTI性格测试科学性虽然存疑,但它可以作为自我探索的工具,因为性格测试重要的不是测试结果,而是测试过程,引发你对自己的觉察和思考,同时它也是一种链接社交的方式。
“MBTI给到的正面反馈,对测试者有积极帮助。当你关注到自己的积极面,你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如同自我实现的语言一样。”另外,徐娉婷特别提醒,不建议回避消极事物,正视负面事物,不去压抑与回避,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也多次在署名文章中透露,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影响。另外,人格动力也能推动人格的发展,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自我实现”。
(编辑: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