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国内要闻

四川九寨沟大地震6年后生态环境恢复如何?权威报告给出答案

资料图为游客在九寨沟景区五花海景点的观景平台欣赏美景。(图/新华社)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四川九寨沟2017年8月发生7.0级地震后的生态环境恢复情况如何?近6年来一直广受各界关注。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及依托该院建设运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6月9日发布九寨沟世界遗产地震后动态变化遥感监测成果显示,九寨沟区域内全域植被已逐渐修复,备受瞩目的火花海已恢复昔日美丽。

最新研究也表明,经过灾后的自然恢复并辅以人工治理修复,九寨沟遗产地内地质灾害风险大大降低。

九寨沟7.0级地震导致遗产地内生态环境质量严重受损,27个遗产点中5处遗产点视觉景观美观度发生改变。为促进九寨沟的恢复和发展,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要求,中科院空天院和HIST研究员付碧宏率团队对九寨沟自然景观、水体环境、植被覆盖度、次生地质灾害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等持续开展遥感监测并发布相关监测评估成果。

通过监测分析发现,生态环境方面:九寨沟全域植被逐渐恢复,植被覆盖度接近震前水平;在水体环境上:火花海经过灾后恢复重建,水体和周边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此外,九寨沟震后滑坡易发性区域面积逐渐减小,地质灾害高、极高易发性区域面积大大降低。整体上震后滑坡易发性逐年降低,进入震后长期稳步恢复过渡期。

付碧宏研究员表示,这些成果基于研究团队牵头的九寨沟“天-空-地”监测项目开展,该项目为期3年,主要对九寨沟开展“天-空-地”一体化立体协同的多平台多传感器高精度遥感监测和示范研究,建设九寨沟保护与恢复空间信息监测系统,构建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国际科技咨询和培训平台,为九寨沟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

九寨沟世界遗产地管理局副局长杜杰指出,近年来积极开展九寨沟震后生态恢复治理,目前已见显著成效。不过,遗产地内植被生态的稳定性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管理。九寨沟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空天院及HIST研究团队的合作,继续开展植被和水体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的综合监测与评估,让科技支撑为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走元

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