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国内要闻

为巴基斯坦带来“中国温暖”,这些华人志愿者“一直在行动”

在伊斯兰堡“中巴青年同心圆小家”公益救助站,华人志愿者照顾巴基斯坦病患儿童。(图/新华社)

“来自中国的爱心让我内心充满温暖,也让我重拾乐观心态。我仍然可以为充实、有意义的生活而努力!”近日,在伊斯兰堡“中巴青年同心圆小家”公益救助站,病患儿童法尔汉在护理人员和中国志愿者帮助下从轮椅挪到床上后,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这个为巴基斯坦大病儿童患者提供免费食宿的“中巴青年同心圆小家”,由中巴青年交流小组与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携手打造,是提供给巴基斯坦大病儿童在伊斯兰堡看病、养病期间的临时住所。它有一个温馨的中文名字“爱可栖”,来自“伊斯兰堡中巴青年同心圆小家”的英文首字母缩略词ICOSH的译音。

“爱可栖”附近一所医院的院长阿泽尔对“爱可栖”的诞生表达了热情洋溢的赞美和祝福。他说,作为巴基斯坦的“铁哥们儿”,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层面总是在巴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爱可栖”的设立和运营为这些大病儿童和他们的家庭解决了大问题,实在是一件善事。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巴青年交流小组负责人马斌表示,民心相通是弘扬发展共赢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前提,更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基石。“未来我们希望将伊斯兰堡小家的模板在卡拉奇、拉合尔等其他城市复制,同时寻求更多在巴中资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协助,把‘爱可栖’打造成中巴民间友谊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作为“爱可栖”的主要力量,中巴青年交流小组的志愿者在传递“中国温暖”这件事情上,一直在行动。

就在今年古尔邦节期间,一行华人志愿者来到旁遮普省拉瓦尔品第市的一所孤儿院,为孩子们送去节日的礼物。在马斌拍摄的捐赠现场视频中,孩子们牵着志愿者们送来的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据介绍,中巴青年交流小组在伊斯兰堡市、拉瓦尔品第市以及克什米尔地区长期援助了9家孤儿院,其中两家是残障儿童孤儿院,志愿者们定期走访这些孤儿院,给孩子们送去食品和物资,陪他们吃饭聊天。古尔邦节前后,中巴青年交流小组的志愿者们还给当地的孤寡老人、流浪者、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送去牛、羊等牲畜。

中巴青年交流小组秘书长、正在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主修教育学的李强介绍,该小组成立于2013年,是由在巴华侨华人青年和当地青年联合组成的民间组织,10年来致力于中巴民间交流、公益慈善、文化传播,在巴基斯坦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用实际行动搭建中巴友谊的民间桥梁,为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贡献力量。

谈到在“第二故乡”的善行义举,马斌则说:“巴基斯坦的民众对中国有深厚的情谊,对华侨华人也友善有爱,我们做这些事情其实不仅是帮助,更是对他们的感恩。”

编辑:宋池

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