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国内要闻

《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发布 中国核电规模将达全球第一

27日,中国核能领域迎来多重重大利好消息,从项目审批到技术创新,再到行业发展规划,全方位展现出中国核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与光明前景。


中国在2021年建成的福清核电6号机组(右一)、5号机组(右二)。(图/新华社)

中国再审批5个核电项目

综合中新社、中国央视新闻、香港新闻网报道,中国政府审批核准了5个核电项目,共计10台新机组,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下同)。

中国2025年核电项目审批首次开闸。中国总理李强2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等核电项目。此次获批的新项目分别是广西防城港核电三期(5、6号机组),广东台山核电二期(3、4号机组),浙江三门核电三期(5、6号机组),山东海阳核电三期(5、6号机组),福建霞浦核电一期(1、2号机组),共计五个工程、10台新机组。

中国国常会会议强调,发展核电必须确保安全万无一失,要压实参建单位和业主单位主体责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标准建设和运营核电机组,持续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切实兜牢核电安全保障网。

据了解,中国自2022年以来,已连续4年每年核准10台及以上核电机组,保持了常态化审批节奏。新项目均采用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其中包含8台华龙一号机组。

首个核电工业操作系统发布

同日,中国广核集团正式发布中国首个核电工业操作系统——中广核“智能核电”。

“智能核电”是中广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工业操作系统,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当前先进技术,对核电站本体(机组、系统、设备等)进行智能化升级的技术体系,实现了机组级的智能控制和智能监控。此次发布的“智能核电”包括智控平台、智驭平台以及云链系统。

智控平台全面实现核电机组自动化启停,并大幅提升控制精度与响应速度;同时引入智能报警系统、智能规程辅助系统、操纵员疲劳监测系统,可提升核电站操纵人员工作效率30%以上。

智驭平台可实现机组运行状态和设备健康度的实时监控和预警诊断。该平台每秒可捕捉200万个数据波动,就像给核电站装上了“心电图检测器”,通过对核电站生产活动的状态、性能,以及机组级和设备级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和智能分析,及时向核电站运维人员发出预警并提供辅助决策。

云链系统相当于一张遍布在核电站的“神经网络”,将“感知”信息实时传递至“决策中枢”,并确保“中枢”指令能够快速、精准地传递至各个“执行单元”,从而形成连接各类终端设备与智控平台、智驭平台的信息传输高速公路。

据悉,“智能核电”系列产品已完成软件、硬件开发和测试验证,部分产品已在岭澳一期、红沿河、阳江、台山、防城港一期等在役核电机组试点应用。在机组试点应用过程中,“智能核电”展示出“预见性维护”能力,比现有报警系统提前20天发出设备预警信号。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宁小平表示,“智能核电”将作为中广核新建核电站的标准配置,并将在新开工的“华龙一号”机组中全面应用。

中国运核电装机规模将世界第一

当日,《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5)》在北京举行的2025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公布。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商运核电机组57台,总装机容量5976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3370万千瓦,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

“中国核能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预计2030年核电在运装机达到1.1亿千瓦,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将进一步发挥高碳能源重要替代者、系统安全稳定主要支撑者的重要作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轮值理事长杨长利27日在论坛上致辞时说。

报告认为,按照当前的建设速度和节奏,2030年前中国在运核电装机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

展望未来,报告建议积极推动核电均衡发展。比如,充分利用现有沿海核电厂址资源积极有序推进项目开发,并通过厂址扩建、复用煤电退役厂址等方式增加厂址资源储备。报告还建议加快提升核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顶层统筹、协同推进铀资源开发,持续发力推动全产业链“走出去”。

报告提到,中国核能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例如持续加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交流与合作,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工程建设,向全球开放包括中国先进研究堆在内的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中俄、中法、中哈等核能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

杨长利说,全球核能界具有典型的命运共同体特征,开放合作是推动全球核能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加强核能合作,共建核能安全发展命运共同体。

编辑:田共

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