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心动 中国“入学请柬”陆续上新
近日,中国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上新”,从天津大学的“天大的好消息”谐音巧思,到陕西师范大学坚持19年的毛笔手写传统……这些承载着学府期待的“入学请柬”,不仅是一份升学凭证,更成为展现高校精神内核、传递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
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图/中新网)
谐音巧思与精神图腾:让录取充满仪式感
综合中新网、武汉“长江云新闻”报道,“你的事,天大的事!”天津大学今年为研究生准备的校庆特别版通知书,以“‘天大’好事”的谐音梗引发网民热议。这份以信笺为主体的通知书,将百卅年学府的厚重历史浓缩于纸面,藏着对新生的殷切期许。网民笑称:“这波谐音梗,我给满分!”
武汉大学的双层镂空设计则将建筑之美与校徽文化巧妙融合。外壳正面的圆形镂空处,行政楼的剪影傲然挺立,内外呼应间,既展现了珞珈山的标志性景观,又暗含“校徽之下,吾辈皆是武大人”的归属感。
非遗技艺与文化传承:笔尖上的文明对话
当复旦蓝遇上千年潞绸,当百廿校庆邂逅非遗技艺,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今年最“出圈”的文化符号之一。滑动通知书的年轮轨道,潞绸封面便缓缓铺展,淡淡的“永铭”茶香随之袭来——这是校方特意融入的文化细节,既呼应了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也让新生在嗅觉与视觉的双重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烫金的百廿校徽印在封底,每一份都是独一无二的限定款,承载着“赓续文脉,再谱华章”的深意。
陕西师范大学的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则在坚守19年的传统中,诠释着“慢工出细活”的教育真谛。近日,该校2025年手写通知书开笔仪式举行,10位平均年龄超73岁的老先生伏案挥毫,其中83岁高龄的老者已连续书写10年。校长游旭群说:“这不是简单的书写,而是‘为学’与‘为人’的双重启蒙。”当现代激光烫金工艺邂逅千年碑帖风骨,当特制宣纸复刻古籍风韵,这份通知书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连续10年组织书写活动的上官养志坦言:“老先生们每天练习小楷,就是想让每个字都透着师者的诚意。”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葫芦通知书”同样浸润着传统文化。设计精巧的葫芦扩香器中,中草药的朴实芬芳缓缓释放,既呼应了“悬壶济世”的中医精神,也让“真香”二字有了具象化的表达。校方表示,希望这份带着药香的通知书,能让新生在入学前便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技赋能与互动体验:解锁校园的N种可能
“远看是书,翻开是灯”,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将科技感与历史感完美融合。打开礼盒,一幅滚动展示的绚烂画卷徐徐展开,陕北公学的青年奔赴延安、新中国建设者的赤子豪情……一段段校史剪影在书灯的映照下愈发清晰。随通知书附赠的《大众哲学》,既是对前辈青年的精神致敬,也为新人大人提供了丈量时代的思想罗盘。
哈尔滨工业大学将“宇宙级浪漫”送给新生——学校即将发射的卫星上,将携带镌刻着2025届本科生姓名的新型材料,让学子的梦想与卫星同游寰宇。
武汉大学的AR技术、上海大学的“生涯导航棋”、浙江工业大学的磁吸校徽盲盒,则让通知书成为互动体验的“游乐场”。上海大学的棋盘上,每一步都对应着校园生活的不同场景,新生可提前“布局”大学生涯;浙工大的三种磁吸校徽随机发放,让每份通知书都成为“独家定制”;武大的AR通知书通过扫描,便能让珞珈山的标志性建筑“动”起来,万林博物馆、“武大造”卫星等元素跃然屏上。
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