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驿站——白沙瓦
古代丝绸之路始于中国的西汉。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出使目的是寻求盟友,共同抗击匈奴在西域的扩张,但实际上张骞的出使带回了关于西域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知识,与西域,甚至费尔干盆地的中亚地区建立起了经济和文化交流关系。后来,这种通商和文化交流关系扩展到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地区。中国的丝绸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运到伊朗高原和西亚两河流域,再转运到古罗马帝国。史学家司马迁称张骞的西域之行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直到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使用“丝绸之路”描述这条贯通欧亚的商贸大道。从此这个词逐渐被学术界和公众广泛接受,使用至今。
古代丝绸之路源起于远距离贸易。由于商人及其交易活动的需要,丝绸之路沿线兴起了多个绿洲和河谷城镇,它们为远距离行程中的商队及其驮蓄与其他旅行者提供食宿、买卖和其他便利服务,这些市镇逐渐发展成为贸易市场。在作为交易市场的同时,这些商道驿站也逐渐成长为重要的理念和思想交流的文化中心。商人、信徒和其他行者连同他们的骆驼、马匹来到这些市镇做买卖,并歇脚休整,为下一段路程获得给养。在人烟稀少、资源奇缺的沙漠隔壁和葱岭雪山群中行走多日后,绿洲和谷地成为长途跋涉后的商旅们急需的歇脚点。歇息期间,他们相互认识,交易货物,交流语言、技术、习俗和理念。久而久之,古丝路沿线发展出了诸城镇,比如西安、布哈拉、吉达、威尼斯等发展成为十分重要的文化都城和名副其实的丝路驿站。它们是丝绸之路繁荣的商贸往来和频密的文化交流的见证,巴基斯坦白沙瓦就是其中之一。
白沙瓦位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地区,在兴都库什山脉的开伯尔山口以东16公里处,也就是说,从阿富汗穿过开伯尔山口,向东就进入白沙瓦了。白沙瓦是今日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的省会,是巴基斯坦和南亚最古老和最富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之一。
白沙瓦在不同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多种语言文字中。梵文名字是布路沙布逻(Purushapura),意为“花园之城”。在作为古犍陀罗国的都府时,就称作布路沙布逻,又名贝格勒姆(Begram)在10世纪的阿拉伯史学家和地理学家马苏第的文字记载中作Parashāwar,在波斯史学家和哲学家比鲁尼的著述中作布尔沙瓦(Purshawar)。白沙瓦(Peshawar)这个现代名字源于波斯语,是由莫卧儿帝国皇帝阿克巴尔命名的,意为“前哨”或“第一个到达之城”。取其义,即从西北方向进入印度次大陆,白沙瓦是最先到达的城市。白沙瓦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同的汉译名。公元4世纪和7世纪先后到北天竺求取佛经和游学讲学的东晋高僧法显和唐朝高僧玄奘,分别称其为弗楼沙/富楼沙和布路沙布逻。
白沙瓦地处印巴次大陆、中亚和西亚地区的交汇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印度化的希腊人、斯基泰人、巴克特里亚人、贵霜人、阿富汗人、莫卧儿人等的统治。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左右白沙瓦臣属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帝国。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白沙瓦为中心的犍陀罗地区。公元前2世纪白沙瓦河谷地带被巴克特里亚王国征服,同时孔雀王朝阿育王将佛教传入该地区,白沙瓦成为佛教从印巴次大陆向阿富汗和中亚地区传播的中心。公元1世纪贵霜帝国迦腻色伽一世在位期间从中亚向南征服,定都布路沙布逻城。公元3世纪,萨珊王朝征服了贵霜帝国西部。4世纪末,白匈奴厭哒人征服了萨珊王朝统治下的白沙瓦及其周边地区,统治此地二百余年。在7世纪末,伊斯兰教传入白沙瓦,此地区开始处在印度沙希王朝统治下。入侵次大陆西北部的阿富汗族裔穆斯林与白沙瓦的沙希王朝在986—987年发生军事冲突。1001年,马赫穆德·加兹尼在白沙瓦建立伽色尼王朝政权。从12世纪起,伊斯兰文化逐渐代替了白沙瓦的佛教文化,这里也成为从阿富汗南下纵深进入次大陆的战略要塞。16世纪白沙瓦又被莫卧儿帝国征服和统治,期间白沙瓦繁荣发展,其旧城保留有古老的巴扎和大小清真寺数十间。1834年锡克王朝在白沙瓦取代了莫卧儿帝国。19世纪中叶起到巴基斯坦独立前,白沙瓦一直发挥着英国殖民地向中亚和西亚扩张的前哨的作用。
巴基斯坦与中国的商贸和文化交流与古丝绸之路相伴而生。白沙瓦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成为丝绸之路商队贸易的中转站和文明交汇中心。中国和巴基斯坦在丝绸之路沿线经由白沙瓦及其周边地带的历史交往关系,在古代以佛教交流为主,在近代则以商业贸易为主。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一直到唐朝,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佛教交流持续着。两地的佛僧到彼此的土地上译经、讲经和传经,增进了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公元399年,法显等东晋佛僧一行五人,从长安启程,西行取经。他们先到了巴基斯坦北方的罽宾国(今克什米尔),途经犍陀罗国(今塔克西拉),抵达弗楼沙国(今白沙瓦)。弗楼沙当时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他们在此考察了各种佛迹。《佛国记》《魏书》中的弗楼沙自梵文音译而来,意为“丈夫城”、“男人城”。白匈奴人统治弗楼沙期间,公元520年北魏使者宋云偕同几位佛僧到北天竺游学,途经弗楼沙。唐朝高僧玄奘在公元630年左右也曾到路沙布逻城。据其记载,当时的路沙布逻城衰败,只有约千户人家居住。
大约在同一个时段,来自弗楼沙的北天竺佛僧也来到中国内地传经布道。支娄迦谶来到东汉王朝首都洛阳,翻译佛经数篇,他最早将大乘佛教引入中土,对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朝时候,路沙布逻的高僧般若三藏于781年携带大量佛经文本来到长安。他翻译了40卷的《华严经》,是唐代译出的大部头经典之一。
莫卧儿帝国时期白沙瓦是连接印巴次大陆与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货物集散地和驿站,人员、货物、理念一直沿丝路商道经由此地流动、交易和交流。16世纪入侵莫卧儿帝国的阿富汗人皇帝舍沙苏里时期,修建了从阿富汗,经白沙瓦,向东抵达孟加拉的大干线(GT Road)。16—19世纪莫卧儿帝国沿着这条贯通次大陆西北到东南的大干线修建城堡,凿井植树,使其成为连接白沙瓦与印巴次大陆其他城市的主要商道。文献记载,1586年白沙瓦附近的城堡着火,烧毁了大约1000头骆驼所驮运的商货。这足以证实白沙瓦作为商贸中心的规模之大。在17—19世纪克什米尔羊绒披肩开司米贸易中,白沙瓦也是一个重要集散点,一些克什米尔披肩工匠和商人甚至开始定居在喀布尔、白沙瓦、拉合尔等地。
在现代,中巴两国共同修建的喀喇昆仑公路成为巴基斯坦通过白沙瓦和北部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贸易和交往的通道,也是中国与中亚国家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2015年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启动,白沙瓦至卡拉奇的高速公路建设是其中重要项目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在今年9月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期间,中巴发表联合声明,确定修建白沙瓦到卡拉奇的贯通巴基斯坦南北的铁路大动脉(ML-1)。中巴走廊框架下的这个巨大项目将推进巴基斯坦和中国在联动中亚、西亚、南亚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白沙瓦也将继续保持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驿站。
作者:何美兰
(河北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研究员,巴基斯坦北京国际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