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特约专栏

中巴教育文化中心的贡献

(巴基斯坦地标式建筑——费萨尔清真寺)

远近闻名的中巴教育文化中心已经成立了六年。这六年是该中心历经坎坷、风风雨雨的六年,这六年是该中心从幼年逐渐走向成熟的六年,这六年是中巴两国民间教育文化合作逐渐深化的六年。由马鹤举、马斌先生领导的中巴教育文化中心正在成为中巴两国民间文化与教育交流的一个样板。

中巴教育文化中心首先是服务于华人华侨。由于有了这个中心,在巴华人华侨第二代子女有了接受中国文化教育的机会。不少华侨和华裔后代,不用奔赴万里的国内学校,而就在巴本地的中巴教育中心照样能够滋润到中华文化的雨露。该中心便利了在巴华人华侨学习巴民族语言乌尔都语和官方语言英语,使得他们除了学会谋生技能外,还有可能与当地人进行流畅沟通,大大减少了语言障碍的困扰。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同时开设了乌尔都语和英语培训班,这将使得华人华侨能够通过培训班不断持续自己的英语和驻在国乌尔都语的学习,使得学习当地语言成为他们终身教育的一部分。

中巴教育文化中心其次服务与巴基斯坦社会。人们知道,巴基斯坦的国语是乌尔都语,官方语言是英语,此外多个民族语言流行。尽管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推进了快十年,尽管在中国的巴基斯坦留学生累计超过了10万,但因中巴经济走廊各个项目的推进,对巴基斯坦汉语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大。因此具备汉语语言优势的巴青年往往就业的机会就更多。而这个中心就是在努力为巴基斯坦民众学习汉语服务,为他们在走廊项目的就业服务,这是立德利民的好事。目前该中心已经开设了学龄前汉语培训班、中小学汉语培训班和成人汉语培训班,而汉语师资队伍不仅在扩大,质量也在不断提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类培训班会如同雨后春笋,在巴基斯坦遍地开花,会引领巴基斯坦民众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热潮,尤其是有关HSK及HSKK汉语等级考试,为期待到中国深造的巴基斯坦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与机会。

中巴教育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为保护中国人的安全和促进中巴友谊服务。巴基斯坦在最近若干年一直在强化对在巴中国机构、项目和人员的保护。负责保护中国人的巴基斯坦各地警方的警员们同样也需要学习汉语,需要与被保护的中国机构、项目人员和华侨华人进行沟通,因此粗通汉语对他们保护中国人的事业有意义,也对中国大使馆警务联络处有效开展对中国机构、中国项目、华人华侨的保护工作有利。该中心开办的伊斯兰堡警务人员汉语培训班已经常态化了,今后,在使馆警务联络官的领导下,今后这类的培训班仍期盼在拉合尔、卡拉奇以及其他中国人聚集的大城市开办,使得所有涉华事务的巴基斯坦警务人员都能够多少懂得一点汉语,这不仅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办案效率,也会逐渐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乐趣。

中巴教育文化中心在发展中。目前该中心的业务还在继续拓展,而且越来越变得规范化。自2018年以来,该中心与国内高等院校尤其是暨南大学开展了校际合作,并成为暨南大学的海外招生处和海外实验学校,使得该中心的业务与国内高校接轨,形成更加正规、高校和可持续的教育培训机构。难能可贵的是,该学校迄今为止仍是非盈利性的,他们不仅向华人华侨子女推进国学教育和带有红色基因的革命传统偕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将中华文化的种子在巴基斯坦华人华侨圈不断播种,砥砺前行,生生不息。中心的工作始终与中国在巴基斯坦孔子学院的工作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该中心虽然是民办机构,但也始终与中巴友谊的未来发展紧密相连。这里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该中心下属的智库,即他们尝试着举办两届一带一路南亚论坛,邀请了部分中巴两国的南亚学者讨论涉及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社会政治发展。两次会议都举办得很成功,尤其是一大批中巴中青年学者加入其中,特别可贵的是,在巴基斯坦的中国学者用自己的田野调查和亲身感受,将所见所闻总结出具有学术价值的初步结论,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今年10月后,有两件大事值得特别关注,一件是关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共20大,一个是夏巴兹·谢里夫总理历史性的北京之行。这两件大事对中国人民和中巴友谊都非常重要。我相信中巴教育文化中心的未来发展会乘着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向前的东风在巴创造出令两国下一代更加期待的文化和教育奇迹。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本报特约撰稿人周戎

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