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如何加强对在巴中国公民的安全保障
清明节之际,中国人民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哀悼在“3·26”恐袭惨案中罹难的中国达苏水电站5名工程技术人员。现在让我们还原一下整个事情的过程。
3月26日一辆载有运送Bisham达苏水电站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巴在从伊斯兰堡到达苏(达苏距首都270公里)的喀喇昆仑友谊公路上正常行驶时遭遇恐怖袭击。就在此时,迎面驶来的、一名自杀式炸弹袭击者驾驶装满炸药的汽车冲撞大巴,导致大巴爆炸并坠入山谷。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中国达苏水电站专家成为恐袭攻击目标了。2021年7月14日,9名中国人和4名巴基斯坦人的车辆遭到自杀式爆炸袭击身亡。事后,巴基斯坦政府安全部门的确加强了对中国人的安全保护措施,作为对2021年袭击的回应,决定将运送中国公民的方式改为大型车队护送,并配备了防弹车。但遗憾的是,这并未阻止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7·14事件后,达苏水电站的作业区和生活区增加了多层安全措施,而安全环境、安全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这是事实,也许正因为如此,更容易使人产生两年半以前的“7·14”事件不会再发生的麻痹感,因而丧失警惕。
中方针对此次在巴人员遇袭事件的表态,出现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措辞,即中巴双方有决心、有能力让恐怖分子付出应有代价。以往都是仅仅是中方要求巴方缉凶,同时保护好我方人员和项目的安全。巴基斯坦政府和军方也举行了高级别安全会议,再次承诺保护在巴基斯坦工作的中国公民安全。这些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善后措施。我们对保护中国人的安全也有一些认真思考。
首先是在3·26事件发生前两天,已经出现了3·19瓜达尔港港务局大楼遇袭事件和3·25图尔巴特军事基地遇袭事件。这两次袭击虽然没有任何中国人伤亡,但有关当局却忽略了立即加强所有巴基斯坦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在工地的安全措施。尽管事后巴政府指控外国黑手和恐怖分子从阿富汗渗透到巴基斯坦境内,而且也已对阿富汗本土的恐怖分子营地发动大规模空袭,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能够阻止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对中国人恐袭的得手。
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恶劣的安全环境,必须加强以下措施。第一是必须加强公路沿线的安全部队密集巡逻和安全检查站的检查,加强对所有中国工程项目沿线安全隐患的调查;第二是护送中国项目车队的巴基斯坦安保人员或准军事部队官兵必须训练有素和舍生忘死,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第三是要讴歌大批为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牺牲的巴基斯坦安保人员和准军事部队官兵,使得他们对履行保卫中国人安全职责方面增加荣誉感和忠诚度;第四是特别需要巴基斯坦安保力量、准军事部队官兵和负责维护中国人安全的警察力量与中国项目的安保顾问和安保力量结成命运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不断分享情报和加强工作协调与深度合作,增加预警和防范能力;第五是巴基斯坦安全部门必须在中国项目沿线设置监控摄像机等技术手段,尤其是在沿线的重要关键点位置更是如此;第六是必须让当地社区和部落人参与到维护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安全的安保措施中来,即提高对任何嫌疑人和可疑活动的警惕与防范,对举报恐袭者根据贡献大小给与适度物资奖励和精神鼓励;第七是需要对中巴双方的大巴司机和所有乘客进行安全行车和应急反应的培训与教育并常抓不懈;第八是迫切需要建立通信网络,以便迅速使得护送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车队以及在项目作业区履职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巴方安保人员能应急处置并获得及时援助;第九是要审查和优化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行车时间路线和时间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在特定时间或特定路线的脆弱性,为中国大巴实施安全护送的巴基斯坦车队系统至关重要;第十,巴方应高度重视与中方的合作,让中方深度了解巴方的安保意图,并建立互信互助。目前中方已经将在巴中国人生命与财产的安保视为双方共同的责任,因此中巴双方需要共同努力,为建立一个为能使得中巴经济走廊项目顺利执行的安全与和平的环境而努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江苏师范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华商报特约撰稿人——周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