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国内要闻

中国年轻人用“猫meme”表达自我

一则视频画面中,两只小猫不停拍手舞蹈。左上方字幕写:天宝三载(744年)夏天,李白东到洛阳与杜甫会见于此。左边的猫是“李白”,右边的是“杜甫”。

中国社交平台流行起猫meme视频,图为网民制作的讲述诗人李白故事的猫meme视频。(图/B站视频截图)

近几个月,类似这样用猫meme制作的视频风靡中国互联网,尤其为年轻人所爱。人们从观众变为创作者,从讲述个人故事到科普哲学、历史,花样百出。

什么是猫meme?据悉,首先,meme(模因)来源海外,通常指以图片玩梗等方式模仿某一人群的语言、观念、行为方式等,而猫meme则是用网上走红的猫咪梗图制作视频,生动地表达某种情绪、进行叙事。

而在中国风靡的猫meme视频鼻祖同样来自海外——一位日本妈妈讲述自己带孩子飞去中国的经历。尽管视频字幕中文不多,但猫猫足够传神,比如机舱内,一只皱巴巴的小猫抱头,表达作者面对孩子哭闹时窘迫的内心。一海之隔的中国年轻人看懂了,不仅持续追更,且给那位妈妈以鼓励。

“语言不够,猫猫来凑”,从一件小事“我爸是怎么对我妈一见钟情的”,到回忆录“我怎么在县城上小学”,再到揭开伤痛“我和焦虑症的十七年爱恨情仇”......像那位日本妈妈一样,不愿意出镜的、性格内向的、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的年轻人勇敢讲出自己的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平台“知著网”评价,在猫咪身上,夸张化的表达不会受到矫揉造作的指控,反而因生动鲜明冲击心灵,“人人都可猫猫化”,无意间消弭了个体差异和距离感,让观者自然而然地进入平视视角,用看待自己的目光来看待每个故事的主人公。

“在诉说和聆听之间的沉重留了转圈之地”,B站网民认为,虽然这种视频制作简单,但比直接口述生动得多,甚至形成了新的文体,以可爱搞笑无厘头的猫meme口吻讲故事,无论悲伤或快乐的内容在看完后都会给人一种“我在坚持,我还在努力”的积极向上情绪。“猫猫好,没有人坏”。

看中“门槛不高”的特点,猫meme视频延伸到科普领域,比如开头提到的“用2分04秒讲完李白的一生”,猫咪时而是贺知章、时而是唐玄宗,微信网民留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最后知识突然进到我大脑里了”。

从“柠檬头”到猫meme,人们学会用更简单的方式表达自我。但有网民提醒,有些应该严肃讨论的事情,进入猫meme的叙事中,可能让人错估其严肃性,产生割裂感。所以面对想用小猫“疗伤”的视频创作者,大家不要一笑而过,要关注作者及其背后群体的生存状态。

“我们更应该提防有人借猫meme来造假”,小红书、B站等平台网民发现有人借猫meme形式筹款,但因不需要真人出镜,可能有法律风险。“猫meme是无辜的,它却是被人制作排列的。一定要擦亮双眼。”

“但不是猫meme,也许大家不会静下心来观看别人的人生。”青年志Youthology评价,原来大家到短视频平台,可能只是为了追综艺、追解析。如果一个视频随着关注众多被作者删稿也没关系,至少这段人生真实地来过。

编辑:田共

郑重声明:本则消息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未经严格核实,也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